记住乡愁

定稿,《手稿》47

时间:2021-01-03 10:05:23   作者:zxc18634968542   来源:初心习作网   阅读:335   评论: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儿时的家年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何立善

        一年之始,一岁之首,称为年。
       转眼间,年又来了,它从尧舜禹的传承中走来,带远古的气息、载着美的旋律!它从中华民族不变的风俗中走来,带着千年的呼唤、着殷殷的期盼!年又来了,从亿万人们忙碌的身影中走来,走进了城市、走进了乡村、走进临近的春天、走进了万家团圆的喜悦中!年又来了,它像一坛陈酿醇香的梨花老,承着浓浓的年关思绪,燃烧着澎湃的万般激情,幢憬着来年的美好希望,慰籍着沉浮一年的心灵,体会着三百六十五天一路艰辛走过的绵醇和芳香。
        年又来了,年味愈渐愈浓。那么,年味从何而来?它一定是从年俗中产生。我一生中出差加旅游,走过很多地方,每到一处,地的风土人情耳闻目便略知一二,特别是各地的年俗我更留意了解。总觉得哪里的年俗也不如家乡的年俗丰富多彩、耐人寻味。但是,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、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不少陈旧的年俗被新的文取而代之,同时也好多传统的年俗被遗忘或丢失。今天本文叙述的就是儿时记忆中的家乡年俗,便于唤起读者对过家乡年俗的回和了解。
        但凡五六十岁以上的人,童年时期最盼的就是过年,因为过年能穿新衣、吃好饭,不用上学,也不用劳动,整天就是响鞭炮、打群,耍得开心,玩得快乐。(那个时候没个玩的,打群架就是一玩。)那么,过年从筹备到结束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呢?我屈指算了下,也就是从一入腊月开始到正月十七,整整四十天。
        先说过“腊八”,也就是腊月初八,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红稠粥,红稠粥是用小米、高粱米、豇豆、连豆等几种豆米加上红枣熬制类似八宝粥那样的粥,色泽是红色的,所以称“红稠粥”,头天下午人们跨上筐就到河里打冰块,打回的冰块做粥用点,粪堆放点,厕所墙放点,门头上面放点,第二天把做成的粥也同样给这几个地方放点,按讲究腊八吃红稠粥时不准吃腌菜,只能吃热菜,避免患上"红眼病",并且不等太阳出来就得吃完,寓意是"今年早粥,明年好收",每年只允许腊八做红稠粥,平时一般忌讳红稠粥,这就是过腊八的讲究。过完“腊八”,人们就开始忙碌着置办年货,年货包括年画、窗花、爆竹、红纸、糊窗用的白麻纸、香和蜡烛等,殷实人家还要准备些红枣、核桃、柿饼子以及糖块和干果之类的零食品,供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拜年用。这些年货供销社大街的小摊贩都有,每年腊供销社柜台前人头攒动、摩肩接踵都在抢购年货 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再就是安过年的食材,过去由于没通电,都得人力去加工,比如剥黄米、压糕面、做粉条、磨豆腐等等。全村仅有三处碾房,两处豆腐房,加工这些食需早早地去排。实际上最数碾米和压面活儿繁重呢,每到腊月,碾房是昼夜忙个不停,人们几乎是被劳累的精疲力尽。临近年关,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馍、花儿,条件好点的人家要煮猪头、煮羊头,做成凉肉和凉皮冻,再割上三五斤猪肉或者羊,花三毛钱打上一二斤散装酒。家家户户年初(除夕)还要做"捞饭",这“捞饭”是用小米做的,放在锅里熬成半熟即捞出,盛在一个小磁盆里,堆成圆锥体,周围安放些大红枣和大核桃,顶尖上再栽上根绿葱芽,盆边上摆放条白面制作蒸的“爬饭鱼",甚是好看。"捞饭”是为年后正月初十以早上喝"氽饭"而准备的,正月前半月早上一般都吃"氽饭”,这“氽饭"内容可丰富了,有肉、有米、有粉条、有豆腐、有饺子和各种调味品,好吃极了。
        穿新衣家家户户必须的,有钱人家大人小孩每人做一身上好的新衣服,买一双上好的新鞋,没钱的人家借钱也要给孩子们做一件赖或些的新衣裳,一冬天妈妈纳鞋底、做鞋帮赶乘地做上几双新鞋,便让孩子们过年穿,大人们的衣服脱下来擦洗擦洗,也干净整洁,穿起来精气神十。俗话说,“宁穷一年,不穷一日”,哪怕再穷,过年首先也让孩子们穿上件新衣服,全吃上顿饺子、油糕,一家人其乐融融。
        其实, 腊月二十三是过“小年"了,"小年”的习俗也很有讲究。首先新媳妇或老媳妇必须在二十三前回到婆家过小年。这天早上先是在灶台前上柱香、敬点表,送灶神爷上天,向玉皇大帝报告世态民情。灶神爷是监管灶台的神仙,为了让他向玉皇如实反映民间疾苦,达到上苍恩惠于民众的目的,就留下了给灶神爷吃麻糖,粘住他的嘴,方可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"的风俗。这天上午,家家要泥灶台,晚上,户户要炒麻麻、爆豆豆,上香、敬表、响鞭炮,庆贺小年。过年的卫生大扫除也是从这天开始的,家家户户打扫房屋,清扫庭院,擦洗用具,把各个角落以及锅碗飘盒擦的干干净净,一切都要紧扣除旧迎新这主题。
        贴窗花,挂年画。家乡过去房屋的窗户大都是十五厘米左右见方的木格格形状。糊窗时,四孔为一组,先上四张窗花,再用红绿两色映纸半斜在窗花四周,其余的窗格用白麻纸糊上。这窗花,有人物画,有十二生肖画,有山水画,都是剪纸。若是鸡年,必有鸡的图案,若是猪年,必有猪的图案,潜移默化,们抬头便知今年是属啥年。这剪纸窗花色彩艳丽,一个房间二十多幅窗花,恰似一组美丽剪纸展。贴完窗花,就该在室内的墙壁上挂年画了。这普通的年画都是喜庆的内容,买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最好。如《年年有余》《老寿星》《胖娃娃》,还有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等名著的人物年画等。这些色彩鲜艳、形象生动的年画,给家家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。有些不算殷实的人家,宁可平时省吃俭用,过年也要买几张年画贴上,除了装饰家居图个喜庆外,图个吉利。
       写春联,贴春联。这一家乡的年俗,在形式和内容上,跟其他城乡好像并无太大的差别。但有一点倒是非常可取,就是手写,那才有特色。草书、有隶书、还有行书、很少从街上买那种千篇一律的烫金春联。农村的宅院房多门多,需要许多春联,而且内容也各有针对性,粮仓贴"五谷丰登”,碳房贴“碳积如山",畜圈贴“六畜兴旺",街门口贴“出门见喜”,房顶贴“抬头见喜",洋柜贴"金银满柜”,就连旺火架上还贴“旺气冲天”。记得小时候我年年给左邻右舍写春联,因畜圈对联和祖宗对联相对其他对联小点,裁长宽基本一样,其中有一户人家由于不识字,在贴春联时,竞然把祖宗对联“敬祖宗年年富贵,孝父母日日平安”贴在了羊圈门上,把羊圈对联“大羊年年生,小羊日日长"贴在祖宗云上,正月十五女婿拜年来了才发现,引发了全家人一阵前仰后合、捧腹大笑。贴春联一般选在除夕临近中午,太阳晒得暖烘烘的,贴上去浆糊不易被冻。待春联贴完后,整个庭院蓬毕生辉、喜气洋洋,一派浓厚节庆气氛。
        请祖宗,旺火。除夕下午,家家户户要垒旺火。垒旺火这营生一般女人孩子干不了,需要上点岁数的老年人去干,既要有技术,还得要细心。垒旺火大体的顺序是这样的,先把旺火架子放在当院,架子上面放上装满土的铁锅,再用两块半头砖和一块整砖在铁锅边上垒一个点火的门,门后面把土摊平,中间要竖立一小捆木柴,周围就用碳块往起垒,大块座底,小块收顶。有细心讲排场的人,平时在烧煤时就把有棱有角、方方正正的煤块积攒起来了,专门为过年垒旺火用。垒旺火必须小心,忌讳塌陷,塌陷了就预示着这一年不顺,或者要出问题,尤其是要告给孩子们玩耍走路要远离旺火,避免把旺火掀倒。堂屋前的房檐下街门一般人都要分别挂一对大红灯笼,稍差一点的人家,也要放上两个灯碗。灯笼和灯碗里边都点的油灯,油灯一般能燃两三个小时,待油燃尽,油灯自然熄灭。请祖宗,祖宗云一般挂在堂屋西墙上的,下面摆一个供桌,供桌上面竖放上四双新筷子,一盏油灯和一个香,预先把水果、发糕、糖块以及干果等供品放在祖宗前面的供桌上。大部分族人是在除夕下午请祖宗,但窨子沟村就是何姓和吴姓是除夕上午请,一流传至今,我也没弄明白究竟啥原因,进城居住了三十多年,仍传承着前辈留下的习俗上午请。请祖宗时各家各户提着灯笼到路口,有的还到坟地去请,一路小心翼翼,唯恐油灯熄灭,怕祖宗跟不回来。进到院里,家里人把堂屋门大敞开,响麻炮,放鞭炮表示欢迎。上香、斟酒,再把笼里热好的供品白面馍馍及热菜摆放在祖宗前面,然后烧纸磕头。祖宗从除夕请回家,整整在家供俸十六天,每天三顿饭供养、上香,直到正月十六下午送走祖宗为止。
        我觉得儿时过年最丰富、最快乐、最红火、最喜庆的日子还数年初(除夕)这一天,尽管父亲还忙碌着贴春联、吊灯笼、请祖宗、垒旺火,母亲还料理着捏豆芽、熬骨头、煮猪头、炸油糕,但他们是心花怒放、喜上眉梢,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、兴高采烈。整个庭院是红彤彤的一派节庆气氛。年初早上先“捞饭”,捞出饭以后,在院里响几个大麻炮。完后再面,豆面、挂面、面条等面食都可作为年初早餐。特别是中午这顿午餐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美食,凉菜有凉拌土豆丝,凉拌黑豆芽,凉拌绿豆芽,羊头肉拌细粉条,热菜有熬鸡肉,熬骨头,手托碗烩豆腐、烩粉条,主食是素糕和油炸糕,油炸糕分几种馅,有豆馅、有茴子白馅、有萝卜丝馅、有苦菜馅、还有豆腐渣馅等等,各种包糕馅在包的时候还有不同的记号,比如豆馅糕是圆的,苦菜糕是长的,还有记角的和各式形状的都有。除夕晚上,那时候没有电,更没有电视,按讲究那天晚上不能睡觉,熬夜守岁,也不能熄灯。流传的迷信说,这一年死的人都是大年晚上魂跑了,所以人们不敢睡觉,怕魂跑了回不来,只好一边熬夜守岁,一边找点手头营生干。父亲熬夜坐在炕上一张一张地印钱垛(敬祖用的冥币),印空位(敬神用的纸币),那年头没有卖钱垛和空位的,都是自家印的。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一个钱垛印子和空位印子(自己刻制的,用一块小木板,一面刻的是钱垛印,另一面刻是空位印),印时点锅底黑或墨,印一张在热炕上摆一张,待干了收拾起来一摞一摞地放在柜顶上。母亲熬夜一边拌大年早上吃的饺馅,一边捏豆芽,一直干到或者熬临明发旺火。孩子们没个玩的,就是不时地跑出院响上些零鞭,夜深了也乏困了,坚持不住就睡着了。
       过去没表,交夜的时间很难掌握,不就像现在点时就开始发旺火、燃炮竹、摆供品、接神拜祖。那时只得等黎明时各家各户才进行这一系列的活动,待旺火着旺后,要拿出几个白面馍馍在旺火上烤一烤,叫“旺气馍馍”,每人分吃一块,有的还要在旺火上烤烤孩子们的衣服,寓意是兴旺发达,消灾吉祥。天亮了,孩子们成群结队去族人家和亲戚家拜年,村里人叫"磕头”,各家都己准备好的“压岁钱"(那时的压岁钱都是一分二分或五分的硬币,大方人家准备几个毛)和糖块干果之类的食品,分发给孩子们。大年上午,新娶过的媳妇让未出嫁的小姑或家里其他人领上,到族人家、亲戚家拜年,拜年去到哪家,在堂屋祖宗前先磕头,后进屋,坐上一会,便约定正月请新媳妇的日子,还得给新媳妇几个"压岁钱”。
        从正月初二开始,让村里会"看日子”的先生选吉日或方向出门迎喜神,记得小时候咱们村管迎喜神叫“应日子",“应日子"必须选择“喜神”或者“财神"在的方向,切忌“神”或“煞神”。每逢正月,人人都要“应日子",如不能走动的小孩或老年人病人,把他们的衣服或头巾捎带的拿上一件,也视同应了日子了。所以每天三个一群,五个一伙都要分别到邻村走一走,排场人还要点上香,到了终点烧几张黄表,响三个大麻炮,磕上三个响头,再原路返回,预示着全年一家人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、好事连连、喜事多多。初五叫破五,早上起来首要任务是起旺火,实际上是折卸旺火架子,打扫旺火烧完的碳灰。在折旺火前要上香、敬表、放鞭,然后再拆。这一天聘出去的女们才能回娘家,破五前是不允许回的。初八叫过“八仙”,早上喝豆粥。初十叫过"十指",年前的"捞饭”吃完了,早上先做"捞饭",备用十到十六早上喝"氽饭,捞出饭后一般是吃面食。从十一开始,新嫁出去女和女婿带上好几十斤白面回娘家拜年来了,族人和亲戚谁请新女婿,给谁二三斤白面,还得给孩子们点"压岁钱”,如果家族大,新女婿的请要吃到二月二才结束。
       俗话说“懒人盼正月,馋人盼时节",意思是懒人正月有好多忌讳的日子,省得干活做营生,馋人是盼过时节改善生活。比如大年不担水,初三、初四、初六、初十不捉针,初二、十五、十六生米不下,二十九不使用笼做饭等等,如果违反了这些忌讳的日子,可能会发生什么什么不良的疾病或灾情。不过现在这些风俗年轻人不忌讳了,但还有好多老年人仍在讲究。
        正月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风俗那就是请人,家族之间、亲戚之间都要互相轮番地请,特别是新媳妇、新女婿必须请,村医生、接生婆务必请,给帮过忙的、办完事的还得请,村干部、乡干部要偷着请,整个正月俨然是一个请人的正月。其实那时候的请人无非就是熬肉烩菜炸油糕,大多数人家连两毛钱一斤散装酒也买不起,尽管当时宴请的标准不高,但请人的风气和热情不低。用老年人的话说,请人是一年的起落,凡是请人的人家都是好人家,光棍一辈子不请人也不吃请。可是现在人们富裕了,生活水平空前地提高了,反而请人的风气降温。真可谓:此一时也,彼一时也!
       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十三上午秧歌(文艺队伍)要迎喜神,迎喜神也要选择吉时和吉利的地方,上香、敬表、响炮竹,鼓乐队和文艺队齐上阵,排排场场地红火一阵。元宵节每年要大红火三天,就是十四、十五、十六。叫闹元宵。这三天,全村到处张灯结彩、载歌载舞,晚上旺火冲天,烟火四射,照亮整个全村的夜空。高跷、秧歌、船灯、车车灯、一挖轿等应有尽有,每年雇的是南曹山大三娃的古匠,“将军令"震耳欲聋,锣鼓声响彻太空,全村三天三夜一片欢腾。十六下午村里人都要上街边看红火,边各处走走转转,人们叫“游百病”或叫"送百病"。偶然隔上年邻村还要组织文艺汇演,俗称“对耍",“对耍"要延续到十七或者十八,元宵节一结束,意味着这个年己经过完了,人们开始又紧张的投入到春耕备耕的忙碌之中。
        年又要来了,可是现在的过年和以前的过年大不同了。每天都像过大年,吃的是大鱼大肉,白面大米,穿的是款式新颖,时尚大方,玩的是智能电脑,5G手机,行的是电动汽车,小轿卧车。但是,现在孩子们对快乐的感知却没有我们儿时那样敏感了,特别是对过年远没有我们小时候的期盼,也很难有我们儿时过年那种刻骨铭心的愉悦。
        我叙写的这篇儿时家的文章己近尾声,发自内心的感叹,过年,那真是一首吟不完的诗,填不完的词,谱不完的曲,唱不完的歌……

  作者系应县交通局退休干部

           二0二0年十二月三十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


相关评论
初心习作网版权所有 | 地址:朔州市平朔生活区单身公寓B楼217室 | 编辑部: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迎宾苑2#公寓516
网站公众号:chuxinsc    投稿邮箱:cxzww001@163.com    点击查看网站统计数据  晋公网安备 14060202000164号
  晋公网安备14060202000164号  晋ICP备17004643号